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
为何有些人吃少吃多都易胖,而有些人狂炫饭却瘦成“杆”?
有没有想过,你的“胖”可能真的是“天生的”“命里自带的”! 是的,这真不是借口,而是体内某个基因偷偷“作弊”! “易胖体质”的科学依据——肥胖基因 目前已有研究确定了,超过750个基因与肥胖风险相关,比如肥胖相关基因(FTO)、黑皮质素4受体基因(MC4R)等。 这些基因在某些关键点位一旦发生变异,会让人经常感觉饥饿,不容易吃饱,想吃高热量食物,进而代谢紊乱,体重、体质量指数、腰围等出现异常。 所以存在“即便吃同样东西,比他人更容易胖!” 饥饿与饱腹感失调:例如,黑皮质素4受体基因(MC4R)的变异会干扰大脑接收“吃饱了”的信号。让人经常感觉饥饿,对高脂肪、高碳水、高蛋白的“美味炸弹”食物有更强烈的渴望。 能量代谢效率降低:像FTO基因的某些变异,会降低身体的能量消耗效率。这意味着吃进去同样的热量,身体消耗掉的更少,多余的部分更容易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。 脂肪分布异常:有些基因变异还会影响脂肪堆积的部位,可能导致腰围更容易增粗,内脏脂肪增多,增加代谢疾病风险。 食欲中枢调控改变:基因变异会影响大脑中控制食欲的区域,让人更容易被食物诱惑,更难抵抗高热量食物的吸引力。 “基因易胖族”如何有效减脂? 但是,“天生易胖”不等于“注定肥胖”! 基因只是增加了倾向性,生活方式才是最终决定体重的关键钥匙。 1.提升饱腹感,管理饥饿 选择高蛋白、高纤维食物,每餐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,如瘦肉、鱼虾、蛋、豆制品,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如大量蔬菜、适量低糖水果、全谷物如糙米、燕麦、藜麦。 这类食物消化慢,能提供更持久的饱腹感,帮助抵消MC4R等基因变异带来的“吃不饱”感。 2.优化碳水选择,稳住血糖 告别精制碳水,减少米饭、馒头、面条、糕点的摄入量,少喝含糖饮料。 拥抱复合碳水,选择全谷物、薯类(如红薯、山药)、豆类作为主食来源,富含纤维,升糖指数低,能量释放更平稳。 小南提醒:吃饭吃慢,细嚼慢咽,给大脑足够时间接收到饱腹信号,会更有效果哦~